(轉自 今周刊|撰文 萬年生)
這部電影,獲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,與今年新成立的Women@tsmc員工資源團體採購上萬張票力挺。它,是現正在母親節檔期上映的《一家之主》。
《一家之主》是新銳導演王希捷首部編導的劇情長片,電影描述知名演員鮑起靜飾演的台北中產家庭女主人葉蘭心,為了家人從早忙到晚,總是把空間讓給老公跟小孩,卻在媳婦、妻子、女兒、母親、美術老師等家庭和職場的多重角色中不知不覺失去自我,再奮力找回自己的故事。
其實,這個「一家之主」的角色,和王希捷對媽媽的情感投射有關。
▲導演王希捷(攝影陳睿緯)
「我有個意象,我媽媽是一個高中校長,她給我感覺好像她身上抱著一個大籃子,那籃子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角色、她的責任義務,她要很小心翼翼捧著這籃子,如果她一摔倒,就全都垮掉,」王希捷眼中,媽媽那一輩大概六十歲上下的女性,作為職業婦女,可是又承接了從母親身上學到的要照顧家庭、伺候公婆、伺候丈夫、照顧小孩,同時有職場的壓力,又有整個家庭的責任,「在我這輩的女生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,她承載的是雙重、三重的壓力。」
她透露,自己觀察父母,他們人生中遇到很重大的問題或難關,都是獨自面對。這讓她發現,其實戰後嬰兒潮世代,也是台灣最沉默,情感上也最孤獨的一代,他們身上要扛的是對於上一輩奉養的壓力,也習慣要養育下一代到成家立業,「其中的女性,又從家庭婦女到職業婦女,太多重身分在身上去承擔。」
從劇場轉到電影界至今12年,媽媽是王希捷拍片工作上最堅強的後盾。但當她看到失智多年的外婆離開人世,告別式上媽媽緊緊環抱外婆的骨灰罈,堅持獨自一人將外婆骨灰罈送入塔中,這才理解向來堅強的媽媽,其實也需要遮風避雨,「我們經常忘記,母親也曾是家庭中無憂無慮的女兒,也有別人為她張開雙手遮風避雨的時刻。」
「這部片想服務熟齡觀眾,想要我父母看了電影,會有共鳴、會有感,」王希捷直言,父母那輩民國30到50年代這群戰後嬰兒潮的熟齡世代,如果自己不去描繪,下一輩導演就更不會有人去描繪,「我其實就是想對台灣的熟齡觀眾致敬,對戰後嬰兒潮世代致敬,我很感謝他們。從我對我父母的感謝,擴展到這整個族群。」
當她第一部長片想挑戰創作寫實電影時,她想起20年前,高中時看到導演楊德昌描繪台灣中產階級的經典寫實電影《一一》,如何大受震撼,「它講的就是台北市民生社區一個軍公教的中產家庭,男主角吳念真他的中年危機和失落感,他與社會的關係、他與人的關係、他跟他自己的關係。」王希捷現在還記得,除了男主角,也透過他幼年的兒子,看這個世界的荒謬跟莫名其妙。
但當她讀了戲劇、創作,重新回去看,卻發現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很模糊,「這裡面女人只會哭,但是我不知道她為了什麼而哭,她可能有很多困惑,但是其實不知道她一切的行為跟情緒動機是什麼。」她特別查了《一一》中女主角金燕玲的角色,其實是45歲的職業婦女、女兒是北一女學生,「我就想,20年之後,當金燕玲演的那個媽媽她從45到65歲,要準備退休了,也經過空巢期之後了,她跟她當年高中生的女兒,從高中生變30幾歲的優秀菁英,對於台北、都市或中產家庭的感受,從女生的視角看出來,是什麼樣子。」
「台灣電影需要一個女性的視角來講中產家庭,而且她們所有的感受都是有原因,有動力的,……女生也有女生的中年危機。」於是,王希捷花了足足7年時間,才催生出《一家之主》。
只不過,台灣電影市場不大,多數觀眾是18到25歲的年輕人,也因此票房成功的商業片,多以青春校園、愛情、驚悚等服務年輕人的類型片為主;她卻堅持選擇服務其實在商業上並不討喜的熟齡觀眾,且電影原定去年上映,在母親節開始宣傳第一天時就遇到疫情升級三級警戒,忍痛延宕一年,成本一直往上追加,沒想到近期剛定好檔期,疫情又升溫,她的壓力之大不言可喻。
「準備了七年,就是想拍一部電影給熟齡觀眾看,如果他們看不到,那我那麼努力是為了誰?」語氣中,可以嗅出她個性中追求完美和倔強的一面,「你精心做了一到菜,希望大家來吃,可是現在大家可能不能出來……。」
眼看疫情嚴峻,她有想過要不要乾脆再讓電影延後上映,但考量已經延過一次,再次延期,對電影發行商會是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再次運作,又想到已經很多媽媽知道有一部電影是在母親節拍給母親看的,哪怕不少企業包場確定延期,電影最終仍按原先時程進院線上映。
王希捷強調,「我希望爸爸媽媽看到,熟齡觀眾看到是覺得有人了解我,我沒有那個孤單,我是被兒女了解的。有人同理我,有人可以跟我共情。可以在電影短短兩個小時之內,想想這輩子為家庭,為職場付出那個歷程,跟現在你自己怎麼定位你自己。」
在映後對談中,她也發現,熟齡觀眾確實是看完電影最感動的一群,「電影講到母親,很多熟齡觀眾母親都已經離開了,過程中一定會大量想到自己的母親,跟母親的情感。」
熟齡觀眾最喜歡電影中的哪一段?
「每個熟齡觀眾一拿到麥克風就說,我最喜歡跟母親旅行那一段。大概有4、5個觀眾,一邊講就哽咽……。」王希捷相信,電影有服務到熟齡觀眾,「很多媽媽邊看邊哭,哭的點可能為自己,可能是為想念母親。」
電影沒有灑狗血般的劇情張力,角色間情緒張力的表達多是淡淡的,卻一次次觸動到觀影者心底深處的什麼。
「如果你的母親已經不在身邊,或者你害怕終有一天要跟母親告別,希望這部電影讓你們想起,母親曾經如何給自己力量……。當母親遠走,只活在你的心中時——你的心裡,就是你的家。」
這是王希捷要在母親節獻給全台灣媽媽的情書,也是她的真心。
原文連結:「如果你害怕終有一天要跟母親告別⋯」導演王希捷花7年寫一封「獻給全台媽媽的情書」:堅強的她,其實也需要遮風避雨 – 今周刊 (businesstoday.com.tw)